|
李牧 | Date :2012-01-10 | From :iamlimu.org |
------------------------------------------------------------------------------------------------------------------ |
李牧,1974年生于江苏,先后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在工作、生活于上海。李牧从2003年开始以录像和装置作为主要创作手段,并开始参加一些重要的展览。他的创作灵感多来自于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体验,观看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牧对生活中细微事物的敏感与观察,他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与他的生活早已合二为一。
李牧的作品大多关乎自己的生活,不同的是,他所展示的生活是一条不断思索之路,跟随他的思想线索就会发现貌似日常和直白的表达,透露的是这一代人的梦想、热爱、善良、踯躅与焦虑。在他的作品里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条主线,那就是在李牧眼中艺术的意识作用与日常生活是不可分离的。
2006年至2008年李牧的作品多停留于对事物的“平面式”关注,在作品《倒置的照片》中,艺术家拍摄了一组演员倒挂着的、非正常形态的照片,尽管拍摄手法并不罕见,但艺术家所关注的“两种力量的交汇”已经从这时开始初见端倪。2008年的作品《长城的风》,艺术家将收集到的、生产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四十台长城电扇放置在美术馆,对着观众吹风。他在这些作品中都展示出对存在和消逝事物的双重关注,并又“生产”出它们的另一层意义。从录像到装置,李牧的作品保留了一贯“深刻的简洁”这一表述方式,媒介对于李牧更像是一种保留内心日记的手段,穿梭自如是因为艺术家在展示自己作品之前早已充裕了太多对世界的认知与情感。甚至,出现在艺术家眼中的任何一物都可以成为他对自我的提问方式,例如作品《行者》中推着“我”的“力量”是谁?而这“力量”又将带我去向何处?
在李牧2010年的作品《我的问题》中,艺术家罗列了盘旋在自己内心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私密性也有公共性,当艺术家把事业、亲情、爱情这些纠结于内心的困惑用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后,又用这些问题与不同的人去进行交流,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说的那样“或许这样的交流可以让我,也许不独有我,最终能够走出困境。”2009年,李牧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作品,艺术家在上海的天山西路捡到一张名片,然后每个月匿名寄礼物给这个陌生人,这些“礼物”随着季节更替发生着变化,同时也随着艺术家的生活境遇的不同和心情的变幻随机发生改变,从作品中我们能够窥探出艺术家即自闭又丰富的幻想和语言。这种对交流的热望透射出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嫌隙。淡淡悲伤中充满对生命的观照与温情。
2010年,李牧在北京泰康空间展示出自己持续了半年多的艺术项目——少管所的《蓝色图书》,这个项目是他将大约300本图书供少年犯借阅,并在他们之间传递空白的本子进行涂画和书写。与他其它作品相同的是这个作品所突出的依然是“交流与沟通”,而作品本身也早已超越了以一个作品作为阐释结果的目的。毫无疑问,“私密”与“破坏私密”已经成为李牧这位年轻艺术家作品中的主要线索,并且不断延伸。
本文出自2011瑞信。今日艺术奖为入围艺术家写的评论文字
|
------------------------------------------------------------------------------------------------------------------
© iamlimu.org 2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