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CV/Biograph|Works|Qiuzhuang Project|Diary|Criticism|Event|Contact|Links

 

Login
Username:
Password:
 




<<  [1] [2] [3] [4] [5] [6] [7] [8] [9] [10]  ... [22] >>
仇庄项目,如何展示?   | Date:2017-12-11 |   From:iamlimu.org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本次分享李牧将和我们探讨仇庄项目的实施及展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为何要逃离城市,到一个没有当代艺术的地方去?艺术家改变了村庄还是村庄改变了艺术家?项目经费从何而来?展览、纪录片、讲座和出版物,那种方式更好?项目艺术要不要回到美术馆?项目艺术该如何在美术馆展示?档案是项目的最终归宿吗?

仇庄项目,如何展示?

Foreword for A Man, A Village, A Museum   | Date:2017-12-06 |   From:iamlimu.org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Charles Esche 

Time flows. What was air becomes solid. What was energy be- comes matter. The 

Qiuzhuang Project---A Zigzag Ladder   | Date:2017-10-24 |   From:iamlimu.org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无论村庄还是美术馆,都是我要面对的,不能回避。   | Date:2016-08-09 |   From:iamlimu.org
对话:那颖禹/李牧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李牧和那颖禹在民生美术馆的对话现场。(摄影:钟鸣)


仇庄项目——持续的讲演   | Date:2016-08-09 |   From:iamlimu.org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仇庄项目”是艺术家李牧在家乡的一个长期介入项目。为了建立一种和家乡的联系,李牧开始在仇庄复制并展出荷兰Van Abbe美术馆的重要馆藏品。艺术家以一个图书馆项目作为开始,将图书馆化为村子里的一个公共空间,向当地人展示艺术以及展开一系列的活动。之后,李牧选择了丹·弗莱文(Dan Flavin)、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约翰·考美林(John Kormeling)、乌拉和阿布拉莫维奇(Ulay/Abramovic)等艺术家的作品,并选择和村里人一起对其进行复制。这些复制品分布在村子里的公共空间和私人家庭里。2013年仇庄陆续展出了这些复制的作品,展示和项目仍在持续进行中。该项目引来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多国策展人、媒体人士前来参观、调研,也引来了西方的误读和转手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李牧父母和同村人的心理和意识发生了变化,艺术家在得到收获的同时也让仇庄这个文化主体成为质疑重重的景观。本次歌德开放空间的展示计划选择采用公共教育的方式呈现“仇庄项目”。每每当观众进入空间时,阐释者即开始演讲 “仇庄项目”的观念和进程。 阐释者会根据每一次的阐释添加自身的理解。展览由完全的叙述构建起一个架空在物理环境之上的“村庄中的艺术机构”框架。

Goethe Open Space 2016, Moving Institutions, Round3 – Li Mu: “The Qiuzhuang 

<<  [1] [2] [3] [4] [5] [6] [7] [8] [9] [10]  ... [22] >>

© iamlimu.org 2011